Ninety-Six 7.Team
Ninety-Six 7.Team
在頂尖賽事追求勝利的過程中,無論是選手自身素質或是硬體器材,任何小差錯都可能導致挫敗,功虧一簣,而當一切都能百分之百發揮,成功就離我們不遠,NINETY-SIX,就是以奪冠為目標而誕生。
1X11傳動系統幾乎已經統治XC賽事,單片大齒盤對於全避震車架的主轉點影響,變得不再那樣複雜,追求更輕量化車體、更有效率的避震平台以及傳遞踩踏能量可以更直接,美利達終於能夠再把全避震車款推至更高更強的境界。美利達首次在NINETY-SIX導入「EPS核心」的開發技術,並且,過程中密集地與頂尖職業車手合作測試,最終成功將車架重量壓在2公斤以內,卻依舊保有超高的車體剛性。依舊採用經典的單轉點避震結構競賽車體設計,將避震器安置在上管下方,美利達相信只有這樣的避震平台,可以滿足最輕量設計的要求,避震器可直接驅動,遠端鎖定控制管線的走線也能夠有最佳化配置。全新的NINETY-SIX,在後避震器開與閉的各自情況下,運動性能以及踩踏效益,表現也都比上一代更有效率,而這也是資深車手最有興趣的改進。
NINETY-SIX 7.TEAM,27.5吋輪徑,超輕量前後避震全碳纖維車架,相容Di2電子變速系統,美利達MMBT隊車市售版。
● 使用Ninety-Six Superlite BC CF5 [27] R12頂級全碳纖維車架,經典的單轉點避震結構,2公斤超輕量車體,全新內走線設計,可相容Di2,1x11傳動系統最佳化車架,後避震器遠端鎖定走線最佳化。
● 「RACE link」,單轉點避震結構搭配1x11傳動系統最佳化設計,後避震預壓為25%時,踏板回擊的情況可以完全消弭;「SMART ENTRY」,內走線不再有噪音,可相容Di2、油壓碟煞、機械式碟煞;「DOWN TUBE EXIT」下管導線座,位於下管下方的大型導線座,可輕易完成管線的日常維護工作;「DOUBLE STOP」雙重固定,雙重固定的套管設計,可以確保管線的長度固定,避免走線產生不必要的位移;「POST MOUNT DISC」直鎖式碟煞機構,卡鉗安裝方便精準;「AWS 抗皺摺工法」,穩定性能表現,剛性、耐用性再提升;「隱藏式管線」,煞車線與變速線皆為內走線設計;「12-142 THRU-AXLE」貫通軸系統,12mm軸心,搭配142mm的後花鼓系統,後三角剛性再提升,免工具拆卸後輪,碟盤位置精準;「REMOTE LOCKOUT」避震鎖定系統,透過撥桿遠程控制避震器的作動,讓避震器的效益達最大化;「X-TAPER HEADTUBE」頭管,大尺寸管徑,供應精準轉向操控性能;「NANO MATRIX CARBON」奈米碳纖維,提升車架抗衝擊能力,更堅固耐用。
● ROCK SHOX RS1避震前叉,Rock Shox MONARCH XX後避震器,SRAM XX1傳動系統,Guide Ultimate油壓碟煞,PRC Team零組件,PRC Double carbon superlite座桿,Prologo new Nago Evo X10 TiroX座墊,DT Swiss XR1501輪組,Maxxis Ikon 27.5 2.2外胎。










年份 | 2016 |
---|---|
車種名 | Ninety-Six 7.Team |
建議售價 | 298000 |
速別 | 11 |
車架型式 | Ninety-Six Superlite BC CF5 [27] R12 |
尺寸 | S-M |
顏色 | 平卡夢黑(車隊版) |
前叉 | ROCK SHOX RS1 ACFS 27PSSA100 DFBSL T R45 |
天心互通碗 | attached |
剎車握把 | attached |
剎車器 | Guide Ultimate 180 Disc |
鏈條 | SARAM PCXX1 |
齒盤 | Sram XX1 34T |
前變速器 | no |
後變速器 | Sram XX1 11s |
飛輪 | CS XG1195 10-42T |
手把 | PRC Team carbon 720 Flat |
手把豎管 | PRC Team OS -17 |
車頭碗 | FSA NO.55E |
前花鼓 | attached |
後花鼓 | attached |
腳踏 | NO |
車圈 | DT Swiss xr1501 27 spline one ps15-r12 |
座墊 | Prologo new Nago Evo X10 TiroX |
座管 | PRC Double carbon superlite 27.2 SB0 |
座管束 | Carbon 34.9 Allen |
變速控制桿-前 | no |
變速控制桿-後 | Sram XX1 trigger |
輻條 | attached |
前外胎 | Maxxis Ikon 27.5 2.2 3C |
後外胎 | Maxxis Ikon 27.5 2.2 3C |
車架高度(架高)和上前管 為了要能更有效地比較不同車架之間的騎乘姿勢數據,進而發展出更精準的「架高與 上前管」的判斷依據,不同幾何設計的車架比較,將變得簡單許多。時下流行的上管壓 縮設計車架,或是針對女性設計的低跨點車架,因為上管傾斜度的不同,當更換車架要 重新Fitting時,容易造成上半身姿勢調整的誤差,但是透過「架高與上前管」的數據,則 可以輕易在不同幾何設計的車架中,找到最適合車手的車架尺寸。車架的「架高與上前 管」是以五通中心點以及頭管上緣中心點為基準點,五通中心點畫一垂直線,頭管上緣 中心點畫一水平線,兩線交會處至頭管上緣中心點的距離定義為「上前管」,至五通中 心點的距離定義為「架高」。在判斷不同車架是否適合同一個車手時,可以將不同車架 的「架高」除以「上前管」,所得的值,就可以有效用來判斷欲更換的車架是否適用於車手。
- FS車架尺寸
- ST車架立管 [mm]
- TT虛擬水平上管 [mm]
- HT車頭管 [mm]
- HTA車頭管角度[ ° ]
- STA車架立管角度 [ ° ]
- CS后叉下支架 [mm]
- BD五通落差 [mm]
- FO前叉足長 [mm]
-
SH跨高 [mm]
- S 架高 [mm]
- R上前管 [mm]
- WB輪距 [mm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