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RIDA 美利達自行車
美利達自行車
  • 首頁
  • 全車系
  • 人身部品
    • 包款
      • 後背包
      • 行李袋
      • 郵差包
      • 手機袋
      • 座墊包
      • 車架袋
    • 襪款
    • 單車碼表
    • 展示架
    • 護目鏡
    • 棒球帽/小帽
    • 工具組
      • 簡易工具組
      • 其他工具
    • 車鎖
    • 水壺
    • 水壺架
      • Carbon系列
      • 鋁合金系列
      • 塑鋼系列
    • 打氣筒
      • 立式打氣筒
      • 攜帶式打氣筒
      • 高壓打氣筒
    • 單車手套
      • 短指手套
      • 長指手套
    • 自行車燈組
      • 前燈
      • 後燈
      • 前後燈組
        • Merida USB 鋁合金前後車燈組
        • 高亮度前後燈組
        • QL-275W+QL-262 前後燈組
    • 服裝
      • 自行車服
      • 自行車褲
    • 安全帽
    • 護臂套
    • 單車頭巾
    • 自行車零件
      • 手把帶
      • MTB握把
      • 踏板
      • 座管束
      • 座墊
      • 手把豎管
  • 經銷商

輕騎大清竹塹城與大日本新竹市

首頁 » 最新消息 » 單車旅遊 »

輕騎大清竹塹城與大日本新竹市

輕騎大清竹塹城與大日本新竹市

[2019-01-31]

台北連日陰雨,新竹卻陽光普照,與Maggie討論後,決定來一趟新竹的城市之旅,新竹市的古蹟集中,也保存得不錯,不多不少的份量也很適合新鮮的單車文青騎訪,只要事先準備,半天的時間就可沉浸在濃濃的古早氛圍中。我們前一天做足了功課,所有查到的資料都統整在一個電子檔,前往新竹的途中,用文字轉語音的方式播放,一路騎進大清竹塹城與大日本新竹市的燦爛時光中。
車停市政府後方的停車場,現在的市政府建築就是原來大日本時期的新竹州廳,但我想還是稍微依照歷史的年代來騎行,所以我們轉入了一旁的護城河親水公園,現在被稱為東門大排水的這條大溝,就是原來竹塹城的護城河。台灣的歷史而言,這是一座老城市,但因為幾座大學及科學園區的設置,人口相對年輕,老城區處處洋溢著青春的氛圍。

護城河帶領著我們來到了竹塹城的東門迎曦門,竹塹城原有四座城門,這是碩果僅存的一座。迎曦門常常被做為代表新竹的地標,他被當成了圖騰,出現在各時代的文宣與出版品中,迎曦門被東門的圓環所環繞,放射狀的街道在此交會,新舊的歷史在此地連結,從城門裡往外望,三個時代正好對齊在一個軸線上。

對照1937年記錄的迎曦門

騎出迎曦門,順著軸線來到了城外的新竹車站,這裡是劉銘傳鐵路的終點,象徵著劉銘傳新政的結束,劉銘傳的新竹站原在東大路憲兵隊一帶,日治初期被抗日軍焚毀,目前的巴洛克式建築完成於1913年,細細地瀏覽這座台灣保留最古老的車站建築,感受歲月在這裡的流轉,觀想無數個悲歡離合的故事在這裡生滅。

對照1931年記錄的新竹停車場
騎往東門街,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新竹支局,看著1934年的老建築,對照1937年的紀錄,在電線環繞與車流交織中顯得特別落寞。

牆面上已經拆下來的標語痕跡,是老建築參與時代的故事。
東門街上還有另一棟老屋 -辛志平校長故居,原是新竹中學的校長宿舍,大約在1922年,由首任校長大木俊九郎所建。宿舍旁,東大路北側是新竹中學舊址,搬遷後改由新竹女中使用。
辛志平是二戰後新竹中學的首任校長,當時人力物力都極度缺乏,校區百廢待興,辛校長四處勸募,親領學生整修房舍,逐步建立校園今日規模。
宿舍內展示著辛校長生平事蹟,他的一生就是大時代的縮影。整修後的日式宿舍,也呈現出那個時代台灣的一個斷面。

時間已近中午,13度的低溫特別容易餓,Maggie去跟志工打探推薦的在地美食,我回到單車旁調出前一天標記的幾家必吃美食,預計的目標竟然與Maggie詢問的結果一致,直接騎到城隍廟旁的廟口鴨香飯。絡繹不絕的食客將這家小店兩層樓的空間擠得水洩不通,每張桌子旁都有人候位。
好不容易有了位置,鴨香飯上桌,馬上扒了幾口,鴨肉鮮潤多汁,油蔥噴香,讓人一口接一口,這時才想到應該拍張照片,趕緊再把鋪面重整,留下紀錄。
飯後鑽入小巷,感受居民的日常,感受在地的新竹。在混亂的街廓中找到了少有的公建築,日治時期的新竹公會堂,公會堂的紅磚立面下有著落寞的華麗典雅,因為多次增建,及四週雜亂的環境,我不忍記錄他目前的整體現況,只能用特寫表現他的局部,期待來日的整修讓他重現昔日的光彩。巷戰是我們城市騎行中的最愛,鑽入新竹公會館的後巷,進入地圖裡沒有的空間,未知與不確定讓旅程多了期待與想像。
最後我們轉入了一座商場,商場中有一座戲台叫做中正台,原來這裡是中正台夜市,原來那個時代的娛樂也要跟領導人沾上關係 : )轉出商場,遇到古早味雞蛋糕,因為就在中正台旁,所以是梅花造型!6顆30元,濃濃的雞蛋香,不只是孩子的零嘴,也是讓老文青回味的青澀歲月。

回到東南邊,繼續拼湊我們的大清竹塹城,護城河到了東南邊就沒有蹤跡了,看護城河旁的勝利路,卻延續了他的走向,根據這幾年城市騎行經驗研判,這應該是就是竹塹城城牆拆除後的城牆路,查詢相關資料,果然驗證了我們的想法。勝利路林森路口,竹塹城的南門遺址,找了一下可惜沒有找到遺址碑,被三條路切割出來的這塊三角畸零地,是不同時代城市計畫留下來的產物。
續行勝利路,來到新竹大遠百附近,鬧市中尋得一條靜巷,通往李克承博士故居。李克承是新竹第一位醫學博士,懸壺濟世五十年。這是一棟L型的日式木造建築,整修後已經出租給民間經營餐飲,繞屋巡禮一圈。最後我們駐足在入口處,端詳這一片指示牌許久,經過好心人的指引,我們發出會心的一笑,你看懂了嗎?
勝利路中山路口,竹塹城的西門遺址,順利地在路樹旁找到了遺址碑。
轉入石坊街,街頭處有楊氏節孝坊,建於1824年,是為旌表林熾妻楊氏居娘的節孝事蹟而立,楊氏茹苦含辛,育兒有成。子林德修捐得監生,上一篇遊記談到北埔的開墾源自於金廣福墾號,林德修就代表塹城閩籍商人參與金廣福墾號的籌設。 楊氏節孝坊採三層四柱三間造型,花崗石材來自泉州,是新竹市現存牌坊最古老的一座,也是臺灣三層牌坊的先端。
在西安街的小巷中,遇見了彭成珍餅舖,傳承60多年的老味道,完全手工製作,所以無法量產,一直維持著小規模的店面,因為不忍傳承中斷,第三代辭掉十多年的銀行工作,全力接班,不只繼承老工藝,也用老工法開創新口味。年輕人接班當然要鼓勵,試吃了不連牙的堅果花生糖,我們讚不絕口,馬上搬進馬鞍袋中。 南門街的關帝廟,新竹市改制前這裡是新竹縣的武聖廟。關帝廟外表雖類似一般廟宇,但三川殿前沒有龍柱,廟門無門神,只用門釘,整體較莊嚴肅穆,顯露著早期官廟的性質。

三川殿臺基有砂岩老抱鼓石一對,是早年的遺跡,正殿懸有「萬世人極」方匾,此方匾面積特大,讓人印象深刻。


關帝廟前,連棟的紅磚洋樓,這裡一定有過一段燦爛時光,中間有一家刀剪行,這是比較專門的商店。



開始朝老街區的商業中心挺進,中央市場,這招牌揭示了這街區的歷史與地位。
市場內曲折迂迴,經由在地人的指引,終於找到桂花潤餅的攤位,可惜已經賣光了。

沒關係能夠逛逛在地的市場,就已經讓我們大滿足了,我們都認為,市場是城市裡最接地氣的地方,最容易感受城市的常民氛圍。
從市場內的小巷可以通到新竹都城隍廟,川流不息的人潮,廟旁圍繞的眾多小販,在在顯示這裡是新竹人氣最旺的廟宇。也許因為正殿前的空間不大,供品已經向外擺到三川殿前,供品的擺設方法也很特殊。跨入三川殿,正殿前的天井,一式的供品整齊排開,正殿上有數名道士在進行儀典,望向殿堂,城隍高高在上,望之凜然,高銜的牌匾,歌頌城隍的神力與執掌。

新竹都城隍廟是台灣神格最高的城隍爺,因臺北府初設府治於新竹,加上城隍靈蹟昭著,神格由廳城隍累陞至都城隍,封為威靈公。
廟前的戲台上演著酬神的戲碼,戲棚下的芸芸眾生,自顧著大啖美食。,廟內肅穆,廟外喧囂,這種衝突的場景最能表現台灣味。東門街上的市集與城隍廟比鄰而居,絡繹不絕的人潮與車朝,指向天空的燕尾,人間天上,天上人間。

走進新復珍商行,這家超過百年的餅店以竹塹餅打響名號,四代繼承,香傳百年,口碑依舊。 

到北門大街尋找老街區的蹤跡,北門大街是清代的官道,通往竹塹港,貿易發達,郊行林立,是當時重要的商業區,連棟的紅磚洋樓特別顯目,優美的拱廊還述說著曾經的繁華。


對照1931年記錄的東門通


最讓人驚豔的是這五連棟的周益記,五間面寬在北門大街是絕無僅有。內部採傳統的漢式街屋建築形式,但立面用的是大正年間流行的巴洛克式風格裝飾。據說內部神明廳立柱有庚辰年七月(1880)落款,政權的更迭,時代的流行,老屋默默紀錄著臺灣的發展歷程。


折往北門大街西側的長安街,這是北門大街商家後方進貨的街道,所以舊稱後車路。日治時期長安街開始大幅發展,聚集了多家戲院,喧騰一時。

青草舖可以說是老街區的代表行業之一,台灣各處的老街都常見到它的蹤跡。
北門街北大路口,竹塹城的北門曾經屹立在這裡。
北門夢已遠,只有一旁的老屋勉可追憶。
出北門,來探望頗具歷史的長和宮。長和宮主祀媽祖,因位城外,俗稱外媽祖廟。長和宮是由新竹地區從事貿易的郊商們所設立,他們成立了商業公會,取名金長和,所以媽祖廟就稱為長和宮。後來,這個商業公會還轉變為神明會組織呢。 長和宮對面還有成排的紅磚老建築,也許有些郊商以前就是住在這裡。
雖然不知道紅磚老建築原來的主人,可以確認的是,他們應該都吃過城北街上百年的北門炸粿。北門炸粿是標準的巷仔內美食,有心人會專程而來,全部現場手工製作。

我們先點了肉粿和蚵嗲,咬一口肉粿,皮脆多汁,吃得到蔥的清香與肉的鮮甜,現作現炸的好古味。蚵嗲一樣脆皮,蚵仔鮮美,可惜有點冷掉了。所以,我們又再加點了幾份肉粿,大滿足!
回到北門街往北,去感受清領時期臺灣本籍第一位進士鄭用錫的宅第,人稱進士第的老屋正在維修,無法進入,只能在外仰望進士第的牌匾,雖無法如願,但也會古蹟得以維修感到高興。特意來到中央路57巷,昔日此巷有許多販賣農具用品的店家,所以舊稱古市巷。,其實,更早以前,這裡有一個不雅的字-屎溝巷,當時有許多挑夫到城裡家戶收水肥,從這條通道運到城外賣給農夫,因而得名。日治時期,新竹最豪華的娛樂場所當推東門町的市營有樂館,1933年開幕的新竹市營有樂館,融合了羅馬與阿拉伯建築風味,屋頂設置數個8吋口徑的銅製通風塔,是全台首座有冷卻裝置的戲院。戰後改稱國民戲院,現在做為新竹影像博物館。

對照1937年的記錄

一座大的城市當然不能只有娛樂,還要有書香,全台第二座獨棟的圖書館-新竹州圖書館,就挺立在護城河旁,建於1925年的老建築陪伴過無數的新竹人,去年也啟動了維修,圍籬外還可以窺探他昔日的風華。
有娛樂,有書香,當然還要有金融。1909年,新原龍太郎等四十八人成立了新竹貯金會,利用儲蓄累積資金,提供會員借用。1913年依產業組合法改制為新竹信用組合,是全台第一家。1934年於大同路現址大樓建成,入口上方的大拱圈形塑挑高的意象也成了建築的特色,三樓應該是後來加蓋的。二戰後更名為新竹第一信用合作社至今。
想知道日治時期新竹市最高的建築在那裡嗎?就在新竹第一信用合作社對面的新竹消防組,現在的新竹市消防博物館。完成於1936年的建物,兩層樓的部分做為辦公廳,6層高樓是瞭望鐘樓,頂樓可一覽新竹市全貌,可以掌握火災位置與情況。
當時的新竹市役所也在不遠處,紅磚牆面,長條立窗,水平橫帶,紅白相間,俐落典雅。日治前期,新竹市區原稱新竹街,約當今日「鎮」的等級,1930年因為人口的成長,改制為新竹市,這座辦公廳也在該年落成,現在做為新竹市美術館。(下圖是1931年的紀錄)

記得繞到美術館的後方看看,這裡的公共藝術很有看頭。
好了,猜猜最後的壓軸是誰? 當然是新竹地區最高的行政機關-新竹州廳。日治初期,行政區的劃分方式與範圍經過多次改變,1920年改為「五州二廳」制,成立新竹州,下轄今日的桃園、新竹、苗栗,一直維持到日本投降。 新竹州廳是一棟二層樓建物,落成於1926年,主體是洋式風格,木架瓦造的斜屋頂呈現東方的元素,入口處有突出的玄關,搭配塔樓,構成威武莊嚴的意象。騎行在穩重的官廳建築旁,望著紅磚黑瓦及灰色洗石子的組合,彷彿騎進了時光隧道,重現九十年前新竹的風華。(下圖是1931年的紀錄)
地圖、路線、軌跡、航跡及拍照地點(地圖上的加減號可放大縮小,在地圖中持續按著滑鼠左鍵再移動滑鼠可以捲動地圖,點擊圖上的相機可以秀出照片的圖示,再點擊照片的圖示可以秀出照片)

完整資料、照片來源:Eric的單車日記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>>回上一頁

最新消息

  • 新聞消息
  • 測試評比
  • 單車旅遊
聯絡我們Contact Us

相關連結

電子型錄 終身保固政策 隱私權政策 MBF 人車幾何設定服務

常見問題

  • MBF 相關問題
  • Q&A常見問答
  • 電話: 886-4-8526171 / 傳真: 886-4-8527881 / Email: bicycle@merida.com.tw ; merida-tw-contact-form@d10i.de
    地址: 515 彰化縣大村鄉美港村美港路116號

    跟隨我們

    美利達自行車 Merida Bikes

    © 2023 MERIDA 美利達自行車 All rights reserved.

    客服專線: 0800-296188

    美利達全球服務網

    此網站使用cookies蒐集必要的使用者瀏覽行為,以讓我們能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。 瀏覽本網站,即表示您同意 線上隱私權聲明
    × 關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