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用單車閱讀台灣> 縱騎新莊三百年的燦爛時光 (上)
<用單車閱讀台灣> 縱騎新莊三百年的燦爛時光 (上)
[2018-02-01]
縱騎新莊三百年的燦爛時光(上)
新莊的大航海時期,源自於17世紀末台北盆地的一場地震,
盆地西北邊陷落成台北湖,讓新莊變成天然良港,經過幾十年的發展,
北台的政經中心從淡水八里坌轉移到新莊,唐山的社船可直航新莊,
來自艋舺、松山、大溪的小船都會到新莊交易,
新莊還開築了兩條山道通往桃園,集海運、河運、陸運中心於一身。
我們循著先民的足跡,從當時的干豆門(關渡大橋),
騎經台北湖中的蘆洲、三重,進入大漢溪左岸的自行車道,
騎到新莊的利濟橫移門,昔日的新莊港就在利濟門前。
從利濟門進入新莊老街區,熱鬧的人群後方佇立著慈祐宮,
我們彷彿見到了300年前先民眼中的新莊街,
見到了林耀祖眼中的媽祖。
也許你會很驚訝,新莊曾經這麼發達嗎?
不是說一府二鹿三艋舺嗎,怎麼會變成三新莊呢?
沒錯,一府二鹿三艋舺是現代的說法,
正確的說這種說法應該從19世紀初開始,
在18世紀時,大約有四分之三個世紀,新莊是執北台灣之牛耳,
當時的新莊港千帆林立,新莊街則千家煙火。
新莊的發展也得利於台北湖,這大湖泊成了淡水港的內海,
大船可以駛入臺北湖,新莊位於台北湖的凹岸,成了絕佳的內港,
再加上新莊平原物產豐富,自然吸引更多船舶與移民。
到了乾隆年間,鹹水漸漸退出台北盆地,關渡以內已是淡水,
淡水港因為在河口,屬於鹹水水質,
大船停靠卸貨時易有海中生物附著船底,危害船身,
所以大船開始順著台北湖的水流改到新莊港停靠,
漸漸開啟了新莊港的時代。

1733年,興築新莊通往龜崙嶺到桃園的山道,
新莊成了海路水路陸路的集散中心。
1750年八里坌巡檢司移駐新莊街,新莊街成為北台的政經中心,
1767年八里坌巡檢改稱為新莊巡檢。
1790年新莊巡檢改為新莊縣丞。新莊達到極盛時期。
經過近一百年的沖積,台北湖消退殆盡,
新莊港也面臨淤積的命運,大船紛紛改停艋舺,
終於,在1809年新莊縣丞改名為艋舺縣丞,
新莊從政經中心漸漸回歸為農業城鎮。

新莊分局,在日治時期是新莊郡役所,對照一下老照片可以知道,
目前的新莊分局是原來郡役所中間部分的建築,
郡役所兩側的2樓建物都已拆除。
據說郡役所內有水牢,跟新莊分局的員警打探,
他說水牢已經封起來了,他也都沒有看過!( 老照片翻拍自開台尋跡)

戲館巷還有幾棟老建築默默地享受著鬧市中的寂靜,
從門楣上鑲的磁磚彷彿還可看見那流失的風華。
一樓是典型的閩式街屋,有拱圈結構的亭仔腳,
正面一門二窗、左右對稱,店窗是用長條窗板拼成,
我們剛好看到一邊窗板已拆卸,另一邊還維持拼裝的對照狀態,
窗板拆卸的一邊再把前方的擋板也放平,就成了櫥窗或展示架,
客人的視線可直達店內,擋板上可放置促銷物品。
中場休息,下集再分享更多你不知道的新莊燦爛時光!